关于科耐沃 · 行业新闻 · 激光雷达概念股,自动驾驶“眼睛”背后的千亿赛道争夺战
激光雷达概念股,自动驾驶“眼睛”背后的千亿赛道争夺战
发布时间:2025-05-26 02:06:19
来源:工业
浏览数量: 1000

清晨,北京亦庄的自动驾驶测试区,一辆无人车正以60公里时速穿梭在车流中。车顶旋转的黑色圆柱体不断向四周发射激光脉冲——这正是让机器“看清”世界的核心部件:激光雷达(LiDAR)。随着特斯拉Cybertruck宣布搭载全新雷达方案,华为问界M9将激光雷达数量增至三颗,这个曾被马斯克称为“昂贵拐杖”的技术,正在资本市场掀起新一轮风暴。

一、激光雷达:打开三维世界的“透视眼”

在自动驾驶的感知系统中,摄像头如同人类的眼睛,毫米波雷达类似触觉,而激光雷达则赋予了机器“空间想象力”。通过每秒数百万次的激光扫描,它能构建厘米级精度的三维点云地图。这种技术突破,让汽车在浓雾、黑夜等极端场景下的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9%,成为L4级自动驾驶的刚需装备。

根据Yole Développement数据,2023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突破20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飙升至6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6%。在中国市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明确要求2025年L2/L3级自动驾驶渗透率达50%,政策东风直接点燃了产业链的爆发预期。

二、三条黄金赛道:谁在分食行业红利?

1. 整车智能化:从“选配”到“标配”的质变

蔚来ET7、小鹏G9、理想L9等车型已将激光雷达纳入核心配置,单颗成本从2016年的8万美元降至如今的500美元。“2024年将成为激光雷达量产元年”,速腾聚创CEO邱纯鑫的预言正在兑现:仅上半年,国内车企激光雷达搭载量就超过去三年总和。

2. 机器人革命:万亿市场的第二曲线

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美团无人配送车、极飞农业无人机……这些新兴场景对三维感知的需求,让激光雷达厂商找到了“第二增长极”。波士顿咨询预测,到2030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2300亿美元,其中感知模块占比超30%。

3. 智慧城市:基建狂魔的新战场

在雄安新区的数字孪生城市项目中,搭载激光雷达的测绘设备每天生成超过1PB的地理数据。新基建政策推动下,高精地图、智慧交通、电力巡检等领域的需求,正在为产业链打开ToG市场的想象空间。

三、核心玩家图谱:技术路线决定胜负手

当前全球激光雷达行业呈现“三足鼎立”格局:

  • 机械式雷达:禾赛科技(HSAI.US)凭借AT128芯片化方案,拿下了理想、路特斯等车企的亿元订单,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67.3%。
  • 半固态雷达:速腾聚创(RoboSense)的M系列产品通过1550nm波长技术突破,在雨雾环境下的性能优势显著,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前三。
  • 纯固态雷达:华为96线雷达采用FLASH技术方案,成本较传统产品降低40%,正在问界系列车型上验证量产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万集科技(300552.SZ)凭借V2X车路协同解决方案,已在全国30余个智能网联示范区落地项目;而巨星科技(002444.SZ)通过收购欧镭激光,实现了从工业级到车规级产品的跨越式升级。

四、投资逻辑:在技术迭代中捕捉确定性

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而言,激光雷达概念股的投资价值需要穿透三个维度:

  1. 技术护城河:关注企业的专利数量(如禾赛拥有超过600项授权专利)、研发投入占比(行业平均超15%),以及车规级认证进度。
  2. 量产能力: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教训表明,*“设计完美但无法量产”*的企业将被淘汰。优先选择与博世、法雷奥等Tier1巨头建立合作的企业。
  3. 生态整合:华为、大疆等科技巨头的入局,正在重塑供应链格局。具备算法-硬件-数据全栈能力的企业更具抗风险性。

五、风险警示:黎明前的黑暗与荆棘

尽管前景光明,这个赛道仍存在不可忽视的挑战:

  • 技术路线不确定性:特斯拉重拾毫米波雷达、苹果放弃造车等黑天鹅事件,可能引发行业估值重构。
  • 价格战隐忧:国内厂商的激烈内卷,导致激光雷达单价年均降幅超20%,企业毛利率持续承压。
  • 政策波动风险:欧美近期对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审查趋严,出海企业可能面临更高合规成本。

正如光大证券在最新研报中的警示:“2024年将是激光雷达行业的分水岭,只有兼具技术迭代速度与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存活。”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