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耐沃 · 行业新闻 · 激光雷达扫描方式,自动驾驶之眼如何\"看清\"世界?
激光雷达扫描方式,自动驾驶之眼如何\"看清\"世界?
发布时间:2025-06-24 02:36:59
来源:工业
浏览数量: 1000

你是否好奇,为何搭载激光雷达的自动驾驶汽车,能在黑夜或浓雾中精准识别障碍物?这背后,一个每秒处理数十万光线”触角”的精密系统功不可没——激光雷达的扫描方式,正是决定其如何高效”看清”三维世界的核心技术手段。

核心原理:从光束投射到场景解构 在深入扫描方式前,理解激光雷达的工作逻辑是基础:

  • 激光发射器:发射出高度聚焦的激光脉冲——这束光就是探测的”探针”。
  • 扫描机制:通过特定方式精准操控激光束的方向,使其有规律地”触碰”环境中的不同位置——扫描方式即体现于此核心环节。
  • 接收与测距:光束遇到物体反射后,被高灵敏度探测器接收。精确计算光束”往返旅行”所需的时间(ToF),结合光速常数,实时解算出目标点的精确距离。
  • 点云构建:海量测距点(包含距离、方位角、俯仰角信息)汇聚形成三维空间模型——点云,它就是机器感知到的数字世界。

激光雷达的”三只眼”:主流扫描方式揭秘

扫描机制是区分激光雷达类型及其应用场景的关键因素,目前主要有三大主流方式:

  1. 机械旋转式:经典力量的硬核扫描
  • 核心:360度旋转的发射器/接收器模块是整个系统的”引擎”。这是最早成熟并大规模应用的车载激光雷达方案。
  • 优势
  • 全视场覆盖:360度环视无死角,感知范围广阔。
  • 技术成熟与高分辨率:旋转实现高密度扫描,点云丰富细腻。
  • 局限
  • 体积与功耗:运动部件导致体型较大、功耗较高。
  • 可靠性与成本:复杂机械结构影响长期稳定性且成本居高不下。
  • 集成难度:车顶大型凸起影响美观与风阻。
  • 典型应用:Robotaxi、早期高级别自动驾驶原型车验证。常被视为感知系统的”黄金标准”。
  1. MEMS振镜式:微机电的灵动革命
  • 核心:以微小的硅基MEMS(微机电系统)振镜替代笨重的旋转部件。它像一面超迷你镜子,通过微秒级速度高频振动偏转激光束方向。
  • 优势
  • 小型化与低成本:大幅减少了机械复杂性,体积显著缩小,成本下降潜力大。
  • 性能与可靠性提升:精密振动替代宏观旋转,可靠性与响应速度更优。
  • 设计灵活:FOV(视场角)可依据应用需求定制,易于与车辆无缝集成。
  • 局限
  • 视场角限制:振镜偏转角度有限,无法实现360度全视场(常为120度左右)。
  • 振动环境敏感性:极端振动可能影响振镜工作精度。
  • 典型应用:当前量产乘用车ADAS(如蔚来ET7、理想L9、小鹏G9等)搭载的前向激光雷达主力方案。
  1. 固态/混合固态:未来之光的无动境界
  • Flash(闪光)式:一次性发射覆盖大视场角的扇形激光束(类似闪光灯),单帧获取整个区域深度信息。彻底摒弃扫描部件
  • 优点:结构极简、可靠性极高、抗振性能极佳、响应极快。
  • 挑战:探测距离受限、分辨率提升难度大、易受强光干扰。
  • OPA(光学相控阵)式:通过精密控制阵列中众多光源的相位差实现无机械光束偏转。堪称激光雷达的”相控阵雷达”。
  • 优点:真正全固态、指向操控灵活、扫描速度极快。
  • 挑战:技术复杂度高,工艺难度大,成本高昂,仍在发展中。
  • 典型应用:Flash式在短距补盲(如侧向、后向)或室内机器人定位中崭露头角。OPA被视为远期车规级大规模应用的潜力之星。

扫描方式演进:驱动激光雷达普及的核心力量

从笨重的机械旋转,到灵巧的MEMS微振镜,再到前景广阔的全固态,激光雷达扫描方式的迭代史,正是一部朝向高性能、高可靠、小型化、低成本的进化史:

  • 可靠性跃升:从依赖宏观运动部件到依赖微观振动或无运动部件,大幅提升了产品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满足严苛车规要求。
  • 成本下降:复杂大尺寸机械结构的减少、MEMS工艺的批量生产优势、固态技术潜在的半导体集成路径,都在推动激光雷达成本曲线持续下探。
  • 形态革新:从车顶的”大花盆”演变为隐藏于车灯、格栅内的嵌入式传感器,设计自由度显著提升。
  • 赋能应用场景:扫描方式的进步,使激光雷达从昂贵的无人驾驶测试车,大规模进入量产乘用车ADAS系统,并正向机器人、智慧交通、测绘等领域高速渗透。

1550nm波长激光光源的推广在固态方案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相较于常见的905nm激光,1550nm具备两大核心优势:人眼安全阈值更高,允许发射更大功率光束实现更远探测距离;大气穿透性更佳,在雨雾等复杂天气下拥有更稳定的性能表现。这一波长特性与固态/混合固态技术结合,正成为高性能长距激光雷达的重要发展方向。

技术永不停歇。今天量产的MEMS振镜,正不断优化其振动模式以提升分辨率和可靠性;OPA技术的实用化曙光乍现;集成光子学(Photonic ICs)的引入,有望在芯片层面集成光源、调制器、探测器甚至光束操控单元,开启激光雷达高度集成化、低成本化的新纪元。

激光束扫描方式的精妙差异,正是区分激光雷达形态与性能的核心密码。从当年笨拙旋转的”花盆”探头,到如今精巧嵌入车身的”隐形之眼”,每一次扫描技术的革新,都在无声推动着机器感知三维世界的效率革命。

当固态技术最终打破最后的机械束缚,激光雷达的”隐形”之路,也将成为机器智慧真正洞悉世界的核心里程碑——那时,感知的边界只在想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