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耐沃 · 行业新闻 · 扫描式激光雷达,自动驾驶与机器视觉的“眼睛”
扫描式激光雷达,自动驾驶与机器视觉的“眼睛”
发布时间:2025-06-25 00:12:09
来源:工业
浏览数量: 1000

试想一下,让机器真正“看见”并精确理解周围的世界——从飞驰在高速路上的自动驾驶汽车,到仓库中穿梭自如的搬运机器人,再到精准绘制地貌的无人机。它们感知环境的核心“眼睛”,正是扫描式激光雷达。这束不断旋转、扫描的精密“光眼”,正悄然重塑着我们与机器互动的边界。

扫描式激光雷达的核心使命是获取高精度的三维空间信息。与普通摄像头捕捉的二维图像不同,激光雷达通过主动发射激光脉冲并测量其返回时间(ToF, Time of Flight),计算出目标物体的精确距离。而“扫描”二字,正是其区别于早期固定激光束系统的关键突破。它通过精密的旋转镜、MEMS微振镜固态相控阵等核心扫描机构,主动控制激光束方向,如同一个高速旋转的“光扫帚”,以极高的频率逐点探测整个视场内的目标。

完成这一神奇测量的核心原理通常分为两种主流技术:

  • 脉冲式飞行时间法(ToF):直接测量激光脉冲发射与探测器接收反射信号之间的时间差。由于光速恒定(约每秒30万公里),乘以时间差再除以2(考虑往返路径),即可精确计算出距离。这是当前车载和机器人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具有探测距离远(通常可达200米以上)、精度高的特点。
  • 调频连续波法(FMCW):发射频率连续变化的激光束,通过比较发射信号与接收反射信号的频率差(多普勒频移)来计算距离和相对速度。它不仅能测量距离,还能同时获取目标的高精度径向速度信息(对于区分运动物体至关重要),且抗干扰能力更强,是固态激光雷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激光束扫过空间中的每一点,都会产生一个包含距离、水平角、垂直角信息的空间坐标点。海量的点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直观反映物体表面几何形状和空间位置的点云。这种全视场三维空间感知能力,让机器首次拥有了类似人类的深度视觉。

扫描式激光雷达最耀眼的舞台无疑是自动驾驶领域。在L3级及以上的高阶辅助驾驶和无人驾驶系统中,它常常作为感知融合的核心传感器之一,承担着极其关键的职责:

  • 精准空间建模:在浓雾、强逆光或暴雨等极端条件下,激光雷达依然能稳定穿透干扰,构建可靠的环境3D模型。摄像头可能因光线变化“致盲”,毫米波雷达分辨率偏低,而激光雷达则有效填补了这些感知短板。
  • 关键目标识别追踪:凭借其毫米级的测距精度,它不仅能在百米开外准确识别前方车辆、行人、自行车的位置和轮廓,更能精确计算距离并跟踪其运动轨迹与速度,为车辆的决策规划系统提供毫秒级的预警窗口。
  • 高精地图构建与定位:自动驾驶车辆依赖的厘米级高精地图,其核心数据源正是激光雷达扫描生成的点云。
  • 安全冗余保障:多传感器融合策略中,激光雷达提供的独立三维数据层,是重要的安全冗余组成部分。

自动驾驶之外,扫描式激光雷达正悄然成为智能机器的“标配”感官:

  • 机器人自主导航:从大型仓库AGV到酒店服务机器人,再到复杂工厂环境中的无人叉车,激光雷达生成的即时地图(SLAM技术)是实现自主定位、路径规划和动态避障的底层基础。
  • 智慧城市与测绘:安装在无人机或测绘车上的机载/车载激光雷达系统,可高效完成大范围地形测绘、建筑物三维建模、电力线巡检、林业资源调查等任务。
  • 工业自动化与安全:在大型港口、矿山或物流中心,激光雷达能构建安全电子围栏,监控设备工作范围,防止人机碰撞事故。
  • 消费电子新体验:部分高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已集成小型化固态激光雷达扫描器,用于增强AR应用的深度感知精度与空间定位能力。

扫描式激光雷达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全天候高精度直达三维空间信息的输出,这是摄像头(2D纹理信息为主)、毫米波雷达(分辨率偏低)和超声波雷达(距离短)难以比拟的独特优势。其主动探测特性使其几乎不受环境光线影响,无论是暗夜、隧道抑或刺眼阳光都能稳定工作。

技术发展永无止境。当前扫描式激光雷达面临的挑战主要围绕大规模量产下的成本控制、极端恶劣天气(浓雾、大雪)下性能的衰减以及固态化扫瞄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以提升可靠性与降低成本。然而,随着技术创新浪潮的持续推进,激光雷达正迎来体积更小、价格更亲民、功耗更低的时代。当这双“三维慧眼”在更多智能设备上普及,机器感知世界的精度与深度将实现质的飞跃——这束扫描之光,正悄然照亮未来智能世界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