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冲突中,一种神秘的雷达技术屡次被提及——它无需主动发射电磁波,却能精准捕捉数百公里外的隐身战机。这种颠覆传统认知的装备,正是无源雷达(Passive Radar)。它像一名潜伏的狙击手,通过“借用”环境中已有的电磁信号,悄无声息地完成目标探测。那么,这种技术究竟如何突破物理限制?它又会如何改变未来的战争形态与民用安防?
传统雷达依赖主动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反射信号,但这种“自给自足”的模式存在致命短板:开机即暴露。而无源雷达的突破性在于,它彻底摒弃了发射机,转而利用环境中已有的电磁波作为“外源”——无论是广播信号、手机基站,还是卫星导航信号,都能成为它的“免费探照灯”。
关键技术可概括为两点:
例如,捷克ERA公司的“维拉”无源雷达系统,曾通过调频广播信号成功追踪F-117隐身战机,直接改写了现代防空体系的游戏规则。
传统雷达一旦开机,其电磁特征会立即被敌方电子侦察设备捕获,成为反辐射导弹的靶子。而无源雷达全程“静默”,既不会被干扰,也不会暴露自身位置。这种特性使其成为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战略中的关键节点。
隐身战机通过外形设计和吸波材料削弱特定频段的反射,但无源雷达可利用民用广播(如FM 88-108MHz)等低频信号——这些频段的波长较长,能绕开机身棱角,迫使隐身目标“现形”。
一套无源雷达系统的部署成本仅为传统雷达的1/3,且能通过组网实现全域覆盖。2021年,我国某科研团队公开的“外辐射源成像雷达”,已实现利用4G/5G基站信号完成低空无人机监控。
值得关注的是,英国BAE Systems已将无源雷达技术集成到城市安防系统中,用于检测非法无人机入侵。
尽管无源雷达前景广阔,但其发展仍面临三大瓶颈:
未来十年,随着认知无线电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无源雷达有望实现两大跃迁:
此处无需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