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耸入云的边坡沉寂于山野,鲜少有人意识到它可能正酝酿着缓慢的位移与内部的挣扎。一套精密部署的监控量测体系,如同为这位沉默的巨人安装上”听诊器”和”预警器”。
在公路、铁路、水利、矿山及大型建筑工程中,高边坡工程的安全稳定性是项目成败乃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其地质条件复杂、潜在变形机制隐蔽、失稳后果严重的特点,使得仅凭经验判断或理论计算远远不够。这时,一套科学、系统、动态的高边坡监控量测方案就成为了工程安全的”生命线”和风险管控的核心手段。
一、量测方案的核心定位:不仅是监测,更是风险决策的大脑
高边坡监控量测绝非简单的”读数记录”。其核心价值在于:
- 风险预警的”前哨”: 量测数据是感知边坡微小变形、应力状态变化最直接、最客观的依据。通过捕捉早期异常信号,为采取干预措施赢得宝贵时间窗口。
- 验证设计的”标尺”: 设计方案中的计算模型、参数假设是否合理?支护结构是否发挥了预期效果?实时量测数据是检验设计理论可靠性的最佳实践反馈。
- 指导施工的”导航”: 在开挖、支护等关键工序实施过程中,量测数据能动态反映边坡响应,指导施工方及时调整开挖顺序、支护时机与参数(如锚索/锚杆施加预应力值、喷射混凝土厚度等),实现”信息化施工”,避免盲目施工带来的风险。
- 长期健康的”体检”: 对于运营期的高边坡(如高速公路路基边坡、大坝坝肩边坡),持续的量测是评估其长期稳定性和耐久性的重要手段,为养护维修提供科学依据。
二、量测方案的骨架:关键组成要素
一个完整、有效的高边坡监控量测方案,通常包含以下核心要素:
- 目标明确: 方案设计之初,必须清晰界定量测的核心目标:是验证设计?指导施工?长期健康监测?还是重点监测特定高风险区域?目标不同,监测内容和手段选择也会相应调整。
- 对象清晰:
- 关键部位锁定: 基于地质勘察资料、稳定性分析结果,明确最可能失稳的潜在滑移面、变形区、应力集中区等关键部位(如坡顶、坡脚、软弱结构面、已有裂缝、支护结构关键节点)。这是布设监测点的”重中之重”。
- 整体覆盖规划: 在关键部位之外,也需要有合理的空间分布(如沿坡高、走向的若干代表性断面),以把握边坡的整体变形趋势。
- 方法精选:
- 表面位移监测(宏观把握):
- 大地测量法: 使用全站仪、GPS-RTK 等设备,精确测定坡体表面预先埋设的位移监测标靶(棱镜)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沉降)。 优势是精度高、非接触、覆盖范围广,是建立全局位移场的基础。
- 收敛计测量: 在特定部位(如坡口、马道间)布设收敛计,直接测量两点间的相对位移变化量,对局部变形敏感。
- 裂缝观测仪: 精准、连续地记录边坡表面已有裂缝的开合变化(宽度、深度、走向变化),是判断局部失稳的直观指标。
- 深部位移监测(洞察内力):
- 测斜仪: 在钻孔中安装测斜管,定期/连续使用测斜探头探测沿钻孔深度的水平位移(X/Y方向),可精确描绘潜在滑移面的位置和变形大小、方向,是判断深层稳定性的”金标准”。
- 固定式测斜仪: 将传感器串(MEMS、伺服加速度计等)固定在测斜管内,实现深部变形的自动化、连续实时监测,尤其适合高风险区域或关键期。
- 多点位移计: 在钻孔不同深度安装锚固点,通过监测各点相对于孔口的位移,判断不同深度岩土体的相对错动和滑移趋势。
- 应力应变监测(感知内力):
- 锚杆/锚索测力计: 直接测量预应力锚杆/锚索锁定时和服役过程中的轴力变化,评估其工作状态和加固效果。是评价支护体系有效性的核心手段。
- 土压力计/混凝土应变计: 监测支护结构(如挡墙、抗滑桩、格构梁)与岩土体接触面的压力,或结构内部的应变状态,分析结构受力是否安全、反压是否有效。
- 环境诱因监测(辅助分析):
- 地下水位监测(渗压计/水位计): 水是边坡失稳的重要诱因。监测地下水位波动、孔隙水压力变化至关重要,尤其在降雨季节。
- 降雨量监测(雨量计): 为分析降雨对变形的影响提供定量依据。
- 温度监测: 温度变化可能影响仪器读数(尤其振弦式传感器)或导致材料热胀冷缩,需要适当考虑或修正。
- 布点策略:
- 断面选择。 沿边坡走向和高程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地质断面和潜在危险断面进行布点,形成监测网络。
- 立体布设。 在关键断面上,需要实现表面、浅层、深部位移/应力监测点的组合,形成立体监测剖面。例如:坡顶布设GPS点、裂缝计;坡中马道布设全站仪棱镜点、测斜孔、锚索测力计;坡脚布设全站仪点、土压力计等。
- 基准点/工作基点稳固。 用于测量位移的基准点必须位于绝对稳定的区域(远离变形影响范围),否则所有数据将失去参照意义,价值归零。
- 频率与周期:
- 动态调整: 监测频率绝非一成不变。应遵循”施工期加密,稳定期放宽;风险高时加密,风险低时放宽”的原则。开挖期间、强降雨后、变形速率加快时,频率必须大幅提高(甚至一天多次或实时连续)。
- 贯穿全程: 量测应覆盖工程全生命周期:施工准备期(建立初始值)、施工期关键阶段(高风险期)、竣工后的初期稳定期、以及必要的长期运营期。
三、方案的灵魂:数据分析与预警决策
量测产生的海量原始数据本身价值有限。方案必须包含明确、高效的数据处理、分析与预警机制:
- 数据采集与管理: 应采用现代化的数据采集系统(遥测/人工录入)和专业数据库软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可追溯性。
- 即时处理与可视化: 数据需快速处理(如平差计算、累加计算),生成变形曲线图(位移-时间、速度-时间、深度-位移曲线)、应力变化图等直观图表。
- 综合分析与预警:
- 关注变形速率: 位移速率是判断是否进入加速变形阶段(失稳前兆)的核心指标。方案需设定合理的监控值、警戒值(黄色预警)、控制值(红色预警) 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