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蒙昧初开之时,人类便开始了对”距离”的本能感知与不懈探索。古人以脚步丈量大地,航海者仰仗星辰判断方位,每一次距离测量的突破都深度改写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边界,点燃技术革新的火种。时至今日,距离测量已成为现代工业、科技与日常生活不可剥离的基石技术。
20世纪中叶前,距离测量方法几乎完全依赖于机械与光学原理。卷尺、测距轮这样的工具在土地测绘、建筑建造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更精密的光学测距仪与经纬仪结合三角测量法,曾主导了大型工程与地形测绘领域。这些方法虽在特定场景中不可或缺,但其测量距离、精度与效率均存在难以逾越的物理瓶颈,尤其在复杂环境或大范围作业中力不从心,误差累积显著。传统测量方法依赖于可见视野与物理接触,在机器视觉与自动化控制领域已显黯然失色。
二战后,伴随电子技术飞跃,距离测量领域迎来首轮革命浪潮。以超声波测距与早期雷达技术为代表的新方法登上舞台:
真正改写距离测量精度与效率史的,是20世纪60年代激光技术的横空出世。 激光测距凭借其方向性强、单色性佳、能量集中、远距离传输衰减小等无可比拟的优势,迅速成为高精度测距的代名词。以激光飞行时间法(ToF)为例,通过测量激光脉冲发射至目标反射返回的精确时间,再乘以光速计算距离,理论精度可达毫米级甚至更高。相位测量法(激光相位法)则通过调制激光束强度,依据接收信号与发射信号的相位偏移推算出距离,具备更高的连续测距精度与稳定性。激光测距技术被大规模应用于大地测量、精密工业检测、建筑三维扫描、无人驾驶汽车感知系统等领域。
激光测距虽精度优异,却存在明显短板:在雨雾、烟尘、强光直射等极端环境,其性能急剧衰减;测量反光度极低(如纯黑物体)或透明物体(如玻璃)时易失效;高能激光在特定场景下存在人眼安全隐患。这驱使科学家不断探寻更可靠的解决方案。正是在此背景下,毫米波雷达(mmWave Radar)作为新兴技术生力军,凭借其出色的综合性能闪耀登场。
毫米波特指30GHz至300GHz频段的电磁波(波长1mm至10mm)。毫米波雷达继承了传统雷达的核心优势——具备强大穿透能力,能有效应对雨、雾、烟、灰尘等恶劣环境干扰,这在激光易受挫的场景下优势尽显。相较于传统微波雷达,其工作频率更高、波长更短,带来显著性能跃升:
技术优势 | 性能表现
高精度方向感知能力 |
超强穿透与抗干扰力 |
丰富目标信息解析 |
优越材料适应性 |
正是这些独特优势,让毫米波雷达在工业自动化领域迅速占据关键地位:
回到我们探讨的核心概念——距离测量,其发展如同一部人类智慧与技术相互激荡的壮阔史诗。从古老朴素的丈量工具,到超声波、激光等技术的相继兴起,再到当下如同工业”鹰眼”般锐利的毫米波雷达,其演变轨迹清晰展现出对更高精度、更强环境适应性与更丰富信息融合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