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 当你的智能手表提醒你“距离手机超过10米”时,当仓库机器人精准避开障碍物时,甚至当农业无人机在万亩农田中自主导航时——这些场景背后都离不开一项关键技术:测距。然而,随着物联网设备的爆炸式增长,一个问题愈发凸显:如何在保证测距精度的同时,大幅降低功耗? 这不仅关乎设备续航,更决定了未来智能终端的应用边界。
根据ABI Research的数据,2023年全球活跃物联网设备已突破300亿台,其中超过60%需要实时位置感知能力。然而,传统测距技术(如GPS、Wi-Fi三角定位)的功耗问题,已成为制约设备小型化与长期部署的核心瓶颈。
以物流追踪标签为例,若采用传统蓝牙测距方案,单次定位功耗可能高达50mA,而一枚纽扣电池的容量仅为200mAh——这意味着设备仅能维持4小时连续工作。低功耗测距技术的目标,正是通过硬件优化、算法革新和协议精简,将能效比提升10倍甚至100倍,让设备在单次充电后持续运行数月甚至数年。
超宽带技术凭借纳秒级脉冲信号,可实现厘米级测距精度,但其早期版本功耗较高(约30mA)。近年来,通过自适应脉冲发射和间歇工作模式,厂商已将功耗降至1mA以下。例如,苹果U1芯片在iPhone中的部署,正是通过动态调整信号发射频率,在待机时关闭射频模块,实现功耗与性能的平衡。
蓝牙5.1引入了AoA(Angle of Arrival)和AoD(Angle of Departure)算法,通过多天线相位差计算距离,将测距功耗从毫安级降至微安级。挪威公司Nordic Semiconductor的nRF52811芯片,结合这一技术后,可在1秒1次的定位频率下实现5年电池寿命。
传统激光雷达功耗普遍超过10W,但近年出现的dToF(直接飞行时间)技术,通过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和专用集成电路(ASIC),将功耗压缩至0.5W以下。例如,索尼开发的IMX459传感器,已用于扫地机器人避障,测距误差小于2%,而功耗仅为传统方案的1/20。
硬件升级之外,软件算法的改进同样是低功耗测距的关键。
设备可根据环境复杂度自动切换工作模式:在空旷场景下调低采样率,在复杂多径环境中提升信号密度。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表明,这一策略可减少40%的冗余功耗。
通过设备间的数据共享,单个终端无需持续发射信号。例如,LoRaWAN网络中的终端节点可借助网关的中继功能,将定位请求集中处理,使自身功耗降低70%。
预训练模型能根据历史轨迹预测设备下一步位置,从而减少实时测距频率。华为在智能仓储领域的测试显示,该方案可节省58%的能耗,同时保持亚米级精度。
智能手环通过低功耗测距判断用户是否跌倒,并在紧急情况下触发报警。Garmin的Venu 3系列已实现这一功能,其测距模块单次工作仅消耗0.3mAh电量。
在澳大利亚的牧场中,搭载LPWAN(低功耗广域网)的牲畜项圈,每30分钟上报一次位置数据,单节电池可支撑3年——这得益于Sigfox协议下每秒100比特的超低数据速率。
AGV(自动导引车)采用UWB+惯性导航融合方案,在仓库中实现分米级定位,每日功耗不足5Wh,相当于一部智能手机充电量的1/10。
当前的研究已指向更极致的能效突破。例如,华盛顿大学开发的反向散射通信技术,可通过反射环境中的射频信号(如Wi-Fi、蓝牙)实现测距,设备自身无需电池供电。另一项前沿是能量收集技术,通过采集环境中的光、热或振动能量,为测距模块提供动力。
3GPP在5G Advanced标准中提出的RedCap(Reduced Capability)协议,专为物联网设备设计,可将5G模组的测距功耗降低至4G LTE的1/4。这或许意味着,未来的每一台联网设备,都能以“接近零成本”的能耗,感知自身在物理世界中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