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耐沃 · 行业新闻 · 激光雷达品牌商盘点,谁在领跑自动驾驶的“眼睛”之争?
激光雷达品牌商盘点,谁在领跑自动驾驶的“眼睛”之争?
发布时间:2025-05-30 02:12:18
来源:工业
浏览数量: 1000

2024年3月,一辆特斯拉Model Y在开启FSD(完全自动驾驶)模式时因未能识别隧道口的障碍物发生事故。这一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自动驾驶安全性的讨论——传感器技术的可靠性,成为行业突破的关键。而在众多传感器中,激光雷达(LiDAR)因其高精度、抗干扰能力强的特性,被视为自动驾驶的“终极解决方案”。在这场技术竞赛中,全球激光雷达品牌商正以创新为矛,争夺千亿市场的制高点。

一、激光雷达:自动驾驶的“第三只眼”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脉冲并接收反射信号,生成高分辨率3D环境地图。相比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它能精准识别障碍物形状、距离甚至材质,尤其在雨雪、强光等复杂场景中表现稳定。马斯克曾公开质疑激光雷达“成本高且不必要”,但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同比增长67%,中国品牌出货量占比超40%

技术路线分化是当前竞争的核心:1550nm波长方案(探测距离远)、固态激光雷达(成本低)、FMCW调频连续波(抗干扰强)等方向,成为品牌商技术突围的战场。

二、国产激光雷达品牌:从追赶到领跑

1. 禾赛科技(Hesai)

作为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出货量冠军,禾赛2023年交付超20万台设备,客户包括理想、小米、路特斯等车企。其AT512固态激光雷达采用自研芯片,最高分辨率达1200x128,“点云密度是竞品的3倍”,且通过车规级振动、温度测试。

2. 速腾聚创(RoboSense)

凭借M系列激光雷达,速腾聚创拿下了比亚迪、广汽埃安等头部订单。其MEMS微振镜技术将体积缩小至传统机械式雷达的1/4,成本降低60%。2024年初,公司宣布与英伟达合作,将激光雷达直接接入DRIVE Thor计算平台。

3. 华为(HUAWEI)

华为的96线激光雷达曾因极狐阿尔法S车型一战成名。其“爬坡式”扫描专利可动态调整垂直视场角,兼顾远距离探测和近距离盲区覆盖。尽管受地缘政治影响海外扩张受阻,但国内市场份额已稳定在15%以上。

三、海外巨头:技术沉淀与生态博弈

1. Velodyne(威力登)

这家成立于1983年的老牌企业,曾凭借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垄断市场,但固态化转型迟缓导致份额下滑。2023年与Ouster合并后,其Vella感知软件套件结合双雷达硬件方案,试图在L4级Robotaxi市场扳回一城。

2. Luminar(卢米纳)

特斯拉劲敌奔驰、沃尔沃均选择了Luminar的Iris激光雷达。其1550nm光纤激光器实现300米探测距离,功耗却比传统方案低50%。创始人Austin Russell年仅28岁,却以“全栈自研”策略建立起从芯片到算法的护城河。

3. Innoviz(因诺维兹)

宝马iX、大众ID.系列均搭载InnovizTwo二代雷达。该产品采用SPAD阵列探测器,在-40℃至85℃环境下保持性能稳定。公司还与Mobileye深度绑定,提供“激光雷达+视觉融合”的一站式方案。

四、技术趋势与市场洗牌

价格战已悄然打响:2023年国产905nm半固态雷达单价跌破500美元,而海外1550nm产品仍高于1000美元。业内预测,2025年激光雷达将进入“千元机”时代,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头部集中。

另一方面,场景分化成为新趋势:乘用车追求低成本、小型化;商用车和Robotaxi需要200米以上超远距探测;工业领域则强调抗粉尘、耐腐蚀性能。*“未来不会有通吃所有场景的品牌,细分市场将诞生隐形冠军。”*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

五、写在最后

从技术封锁到反向出口,从实验室样品到量产上车,激光雷达品牌商的竞争本质是光学、芯片、算法三大能力的综合较量。随着自动驾驶从L2向L3跃迁,这场关于“机器之眼”的战争,才刚刚进入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