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耐沃 · 行业新闻 · 激光雷达的扫描方式,自动驾驶的\"眼睛\"如何看清世界?
激光雷达的扫描方式,自动驾驶的\"眼睛\"如何看清世界?
发布时间:2025-05-30 02:54:23
来源:工业
浏览数量: 1000

清晨的阳光洒在测试跑道上,一辆自动驾驶汽车缓缓启动。车顶的黑色装置无声旋转,向四周发射不可见的激光脉冲——这正是激光雷达,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感知设备。而它的”看清世界”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扫描方式这一关键技术。从机械旋转到固态方案,激光雷达的扫描技术如何在效率、成本和可靠性之间寻找平衡?答案将决定未来十年自动驾驶的进化方向。

一、激光雷达为何需要”扫描”?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并接收反射信号,构建周围环境的3D点云数据。但单束激光只能测量一个点的距离,扫描技术的核心作用是将激光束快速覆盖整个视场角,实现空间信息的高密度采集。不同的扫描方式直接决定了设备的体积、成本、分辨率和可靠性,堪称激光雷达的”心脏”。

二、主流扫描技术全解析

1. 机械旋转式:经典结构的局限性

作为最早商用的方案,其核心是360°旋转的发射/接收模组。Velodyne的64线雷达曾主导市场,通过多组激光器垂直排布配合水平旋转,实现每秒数百万点的扫描频率。但这种结构的短板明显:

  • 运动部件导致体积庞大(直径可达30cm)
  • 平均无故障时间不足1万小时
  • 量产成本高达数万美元

典型案例:Waymo早期测试车顶的”花盆”状装置,正是这种结构的典型代表。

2. MEMS微振镜:小型化突破的关键

采用微机电系统驱动的微型反射镜,通过镜面震荡改变激光路径。MEMS方案的优势在于:

  • 体积缩小80%(可嵌入车体)
  • 功耗降低至15W以下
  • 成本控制在500美元以内

但受限于镜面尺寸(通常<10mm),探测距离多在150米以内。行业突破:华为2021年推出的96线车规级雷达,采用双轴MEMS架构,在视场角和精度上取得平衡。

3. 光学相控阵(OPA):固态技术的未来之星

完全取消机械部件,通过相位控制阵列实现光束偏转。OPA技术的革命性在于:

  • 扫描速度可达微秒级
  • 理论寿命超过10万小时
  • 更适合芯片化集成

技术瓶颈:目前存在旁瓣干扰、能量损耗大等问题。Quanergy的S3系列虽已量产,但实际性能尚未达到理论值。

4. Flash面阵式:简单暴力的”全局快照”

不同于逐点扫描,Flash技术通过面阵激光器瞬间照亮整个场景。这种”快门式”方案的优势明显:

  • 零运动部件,可靠性最高
  • 抗振动性能优越
  • 更适合短距高精度场景

但受限于激光功率密度,有效探测距离通常<50米。创新应用:速腾聚创推出的Flash补盲雷达,专门用于车辆近场感知。

三、技术路线背后的商业博弈

扫描方式的演进折射出行业竞争格局:

  • 机械式仍是测绘、机器人领域的主力
  • MEMS在乘用车前装市场占据60%份额
  • OPA被视作L4级以上自动驾驶的终极方案
  • Flash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快速增长

数据洞察:Yole统计显示,2023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出货量中,MEMS方案占比达58%,但OPA相关专利年增速超过200%。

四、场景定义技术的现实选择

不同应用场景对扫描参数的需求差异显著:

  • 高速公路场景需要200米以上的探测距离,偏向OPA或高性能MEMS
  • 城市道路侧重120°以上的水平视场角,MEMS+旋转镜的混合架构受青睐
  • 仓储机器人更关注低成本,Flash或低线数机械式是优选

行业趋势:头部厂商开始提供可编程扫描模式,禾赛科技的AT128支持12种扫描方案动态切换,实现”一机多用”。

五、材料科学与芯片化的新战场

扫描技术的突破越来越依赖底层创新:

  • 氮化铝压电材料提升MEMS驱动器寿命
  • 硅光芯片集成使OPA成本下降90%
  • VCSEL激光器阵列助力Flash突破功率限制

前沿动态:Luminar最新发布的Iris+雷达,采用InGaAs探测器与1550nm激光的组合,在保持固态架构的同时实现250米探测能力。

当激光雷达的扫描频率突破1000Hz,当点云密度达到每平方米1000个点,自动驾驶的感知边界将发生质变。这场关于”如何看见”的技术革命,正在重新定义机器理解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