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动驾驶汽车在路口精准避让行人,当无人机在复杂地形中自主导航,当智慧城市的数字孪生模型以厘米级精度复刻现实——这些场景背后,都藏着一双“透视之眼”:激光雷达(LiDAR)。 作为环境感知领域的核心传感器,激光雷达的扫描方式直接决定了它的性能边界。本文将深入拆解机械旋转式、MEMS微振镜、光学相控阵(OPA)和Flash面阵式四大扫描技术,揭示它们如何在不同场景中重塑三维世界的数字化规则。
作为最早商业化的激光雷达技术,机械旋转式扫描通过电机驱动激光发射器和接收器进行360°旋转,如同一个高速运转的“灯塔”。其核心优势在于全视场覆盖与高角分辨率,典型代表如Velodyne的64线激光雷达,曾在自动驾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但这类设备的短板同样显著:机械结构复杂导致成本高昂(早期产品单价超过7万美元),且抗震性差,难以通过车规级测试。随着固态技术的兴起,机械式激光雷达逐渐转向对精度要求更高的测绘、考古等专业领域。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机械式LiDAR在自动驾驶市场的份额已降至18%,却在工业三维建模领域保持着72%的渗透率。
为解决机械结构的可靠性问题,MEMS(微机电系统)微振镜技术将扫描单元缩小至芯片级。通过硅基材料制成的微型反射镜,在静电力或电磁力驱动下进行高频偏转,实现激光束的二维扫描。这种设计使得设备体积缩小80%以上,成本可控制在2000美元以内,同时满足车规级振动标准。
华为在2021年推出的96线车规级激光雷达便采用了MEMS方案,其0.1°×0.1°角分辨率配合120°×25°视场角,既能捕捉百米外障碍物细节,又可覆盖近场盲区。但受制于微振镜的偏转角度限制,视场扩展需多镜头拼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光学校准难度。当前,MEMS激光雷达正通过振镜阵列化与谐振频率提升(突破30kHz)来突破性能天花板。
如果说MEMS技术是机械结构的“微缩版”,那么光学相控阵(Optical Phased Array)则彻底抛弃了活动部件。它通过调节阵列中每个激光发射单元的相位差,使光束在空间中发生干涉并形成特定方向的主瓣——这与相控阵雷达的波束成形原理高度相似。
OPA技术的革命性在于纳秒级扫描速度和真正的全固态架构,理论上可同时实现180°水平视场与动态焦点调节。美国初创公司Quanergy曾宣称其OPA激光雷达成本将低于500美元,但受制于光栅损耗(约30%能量损失)和旁瓣干扰等问题,商业化进程屡屡受阻。2023年,清华大学团队通过硅基异质集成技术将插损降低至2dB以下,为OPA的实用化注入新动能。
Flash激光雷达采用了最“反直觉”的工作方式:它像照相机一样,通过VCSEL面阵光源一次性发射覆盖整个视场的激光脉冲,再通过SPAD(单光子雪崩二极管)阵列接收反射信号。这种无扫描(Scanless)机制使其具备零运动延迟的特性,在近距离避障场景中表现卓越。
特斯拉在2023年量产的全新HW4.0硬件中,首次加入了Flash激光雷达模块(供应商为Luminar),用于弥补纯视觉系统在逆光、雾霾等极端天气下的感知盲区。不过,受限于激光功率密度安全标准(符合Class 1人眼安全),Flash技术的有效探测距离通常不足50米。以色列公司Opsys提出的分段式Flash扫描方案,通过分时点亮不同区域光源,在保持安全性的同时将探测距离提升至150米。
从机械旋转到全固态演进,激光雷达的扫描方式始终遵循着可靠性提升、成本下降、集成度增强的底层逻辑。在自动驾驶领域,MEMS与Flash的组合方案(前向MEMS+侧向Flash)正成为L4级 Robotaxi的主流选择;而在工业检测场景,机械式LiDAR凭借毫米级精度仍在不可替代。
值得关注的是,扫描技术的创新正在催生新的应用范式:OPA激光雷达的电子波束控制能力,使其在量子通信光束跟踪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而Flash技术的面阵特性,则让实时4D点云成像(包含速度信息)成为可能。正如麻省理工学院《Tech Review》所言:“激光雷达的扫描革命,本质上是人类在时-空-频域中重构物理世界的又一次维度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