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高速公路上,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正以120公里时速疾驰。车顶的黑色圆盒不断旋转,向周围发射肉眼不可见的激光束——这正是让机器”看清”世界的核心传感器:激光雷达(LiDAR)。从科幻概念到量产上车,这项技术仅用十年就重塑了智能感知的边界。它究竟如何穿透黑暗与迷雾,为机器构建三维世界?让我们揭开这束”智慧之光”的秘密。
激光雷达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激光束测量目标距离。其基本原理类似蝙蝠的超声波探测,但精度提升百万倍。当905nm或1550nm波长的激光脉冲发出后,系统会精确记录光束触达物体并返回的时间差。根据公式 距离=光速×时间差/2,可计算出厘米级精度的空间数据。
目前主流技术分为两类:TOF(飞行时间法)和三角测距法。前者适用于中远距离探测(200米以上),后者则擅长短距离高精度场景。特斯拉最新HW4.0硬件中增加的激光雷达接口,正是采用了改进型TOF技术以增强雨雾穿透力。
一台完整的激光雷达包含三大核心模块:
值得关注的是,国产厂商速腾聚创最新发布的M3平台,首次将这三模块集成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功耗降低60%。
技术演进呈现三大方向:
小鹏G9搭载的Livox HAP激光雷达,采用独特的双棱镜扫描方案,在视场角与点云密度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虽然90%的公众认知来自自动驾驶,但激光雷达的应用远不止于此:
大疆Livox激光雷达甚至被改装用于无人机电力巡检,效率比人工提升40倍。
尽管发展迅猛,行业仍面临关键挑战:
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的双激光雷达方案,通过前向120°重叠扫描,解决了十字路口鬼探头检测难题。
在这场感知技术的军备竞赛中,激光雷达正从”贵族传感器”走向平民化。随着半固态方案量产和1550nm光源普及,这项曾被视为”自动驾驶门票”的技术,正在智慧城市、工业4.0等领域打开新的想象空间。当激光束扫过之处,机器之眼看见的不只是障碍物,更是通往智能时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