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耐沃 · 行业新闻 · 激光雷达,自动驾驶的\"眼睛\"如何看清世界?
激光雷达,自动驾驶的\"眼睛\"如何看清世界?
发布时间:2025-05-21 08:50:20
来源:工业
浏览数量: 1000

深夜的高速公路上,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正以120公里时速疾驰。车顶的黑色圆盒不断旋转,向周围发射肉眼不可见的激光束——这正是让机器”看清”世界的核心传感器:激光雷达(LiDAR)。从科幻概念到量产上车,这项技术仅用十年就重塑了智能感知的边界。它究竟如何穿透黑暗与迷雾,为机器构建三维世界?让我们揭开这束”智慧之光”的秘密。

一、测距原理:光速丈量世界的精度

激光雷达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激光束测量目标距离。其基本原理类似蝙蝠的超声波探测,但精度提升百万倍。当905nm或1550nm波长的激光脉冲发出后,系统会精确记录光束触达物体并返回的时间差。根据公式 距离=光速×时间差/2,可计算出厘米级精度的空间数据。

目前主流技术分为两类:TOF(飞行时间法)三角测距法。前者适用于中远距离探测(200米以上),后者则擅长短距离高精度场景。特斯拉最新HW4.0硬件中增加的激光雷达接口,正是采用了改进型TOF技术以增强雨雾穿透力

二、系统组成:三大模块的精密协作

一台完整的激光雷达包含三大核心模块:

  1. 激光发射器:半导体激光器阵列每秒可发射超过200万个脉冲,VCS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技术让光束更聚焦
  2. 扫描系统:机械旋转式方案逐渐被MEMS微振镜取代,华为开发的”转镜方案”已实现0.1°角分辨率
  3. 接收与处理单元:APD雪崩光电二极管将光子转化为电信号,配合FPGA芯片完成点云生成

值得关注的是,国产厂商速腾聚创最新发布的M3平台,首次将这三模块集成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功耗降低60%

三、技术路线:机械、固态与混合方案之争

技术演进呈现三大方向:

  • 机械旋转式:360°全景扫描的”初代目”,但成本高、寿命短(约1万小时)
  • 混合固态:通过转镜/棱镜实现120°视场角,禾赛科技的AT128已实现量产装车
  • 纯固态:OPA(光学相控阵)技术被视为终极形态,Quanergy的S3系列已突破量产瓶颈

小鹏G9搭载的Livox HAP激光雷达,采用独特的双棱镜扫描方案,在视场角与点云密度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四、应用突破:超越自动驾驶的感知革命

虽然90%的公众认知来自自动驾驶,但激光雷达的应用远不止于此:

  • 智慧交通:广州琶洲示范区部署的路侧激光雷达,可实时追踪200米内所有交通参与者
  • 数字孱生:故宫博物院用32线激光雷达完成古建筑毫米级三维建模
  • 环境监测:中科院团队利用多普勒激光雷达,成功预警四川凉山州山体滑坡
  • 智慧农业:约翰迪尔收割机通过激光扫描作物密度,实现精准变量施肥

大疆Livox激光雷达甚至被改装用于无人机电力巡检,效率比人工提升40倍

五、技术挑战:成本、车规与算法的三重门

尽管发展迅猛,行业仍面临关键挑战:

  1. 成本困境:从2012年的8万美元/台到如今500美元级方案,但距离摄像头(<50美元)仍有量级差距
  2. 车规考验:-40℃至85℃的工作温度、15年使用寿命、50G机械冲击等严苛标准
  3. 算法适配:如何处理每秒百万级的点云数据?蔚来ET7采用英伟达Orin+自研算法,延迟控制在80ms内

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的双激光雷达方案,通过前向120°重叠扫描,解决了十字路口鬼探头检测难题

在这场感知技术的军备竞赛中,激光雷达正从”贵族传感器”走向平民化。随着半固态方案量产和1550nm光源普及,这项曾被视为”自动驾驶门票”的技术,正在智慧城市、工业4.0等领域打开新的想象空间。当激光束扫过之处,机器之眼看见的不只是障碍物,更是通往智能时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