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太贵,根本用不起!」——五年前,这句话曾是自动驾驶行业最真实的写照。但如今,一台高性能车载激光雷达的售价已跌破万元关口,消费级机器人搭载的雷达模块甚至只需数百元。这场价格雪崩背后,不仅是产业链的成熟与博弈,更折射出智能感知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众市场的进化逻辑。
2016年,Velodyne的64线机械式激光雷达售价高达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0万元。而到了2023年,禾赛科技推出的AT128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官方报价已降至3999美元(约2.8万元人民币),降幅超过90%。技术路径的革新是这场价格革命的核心推手:
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同样关键。据Yole数据,2022年中国激光雷达厂商的全球市场份额已达47%,速腾聚创、大疆Livox等企业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将传统需要进口的光学元件、电机等部件实现本土化生产,使BOM成本降低30%-50%。
当特斯拉CEO马斯克公开宣称「激光雷达是徒劳的」时,中国市场却上演着截然不同的故事。2023年上半年,国内前装车载激光雷达出货量突破40万颗,是2021年全年的10倍。规模效应带来的边际成本递减正在改写游戏规则:
有趣的是,价格下降反而催生了新需求。2022年服务机器人领域激光雷达采购量同比增长320%,农业测绘、智慧交通等长尾市场开始爆发。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言:「当激光雷达变得像摄像头一样普及时,它的价值将不再局限于『看见』,而是重构整个感知生态。」
价格战并非没有隐忧。某头部厂商的测试数据显示,部分千元级产品在-30℃环境下的点云缺失率高达25%,雨雾天气的有效探测距离衰减超过50%。这暴露出行业面临的三大悖论:
对此,大疆Livox提出的「场景定义性能」策略值得借鉴。其MID-70雷达专为无人机设计,通过减少垂直视场角(70°→38°)降低功耗,售价控制在4999元的同时,仍保证200米探测精度。这种精准需求匹配的模式,或将成为破局关键。
值得关注的是,价格下行正在引发技术民主化浪潮。深圳一家创客团队用799元的雷达模块开发出果园巡检机器人,检测精度比传统摄像头方案提升40%。当激光雷达告别「奢侈品」标签,或许我们正站在智能感知普惠化的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