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耐沃 · 行业新闻 · 激光雷达股票,自动驾驶浪潮下的黄金赛道如何布局?
激光雷达股票,自动驾驶浪潮下的黄金赛道如何布局?
发布时间:2025-05-23 10:29:38
来源:工业
浏览数量: 1000

“没有激光雷达,自动驾驶将失去眼睛。”——这句来自特斯拉竞争对手的宣言,揭开了激光雷达(LiDAR)技术背后的巨大商业价值。随着全球自动驾驶技术进入L3级量产冲刺阶段,资本市场对激光雷达股票的关注度持续升温。据Yole Développement预测,2023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0亿美元,而到2027年将实现40%的年均复合增长。这场由技术革命驱动的投资盛宴中,哪些企业正站上风口?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捕捉机遇?

一、激光雷达:自动驾驶的“终极传感器”为何不可替代?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信号,能实时生成高精度3D环境地图。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相比,其厘米级测距精度强抗干扰能力,使其成为L3级以上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配置。

特斯拉曾坚持“纯视觉路线”,但近年频发的自动驾驶事故,让行业重新审视激光雷达的必要性。 奔驰、蔚来等车企已明确将激光雷达作为高端车型标配,而苹果、华为等科技巨头也在自研相关技术。这种技术路线的“大统一”,直接推高了市场对激光雷达股票的预期。

二、市场爆发的三大驱动力:政策、技术与成本下降

1. 政策红利释放

全球主要经济体已将自动驾驶纳入国家战略。中国《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2025年L2/L3级新车渗透率达50%;美国《基础设施法案》拨款数十亿美元支持自动驾驶研发。政策驱动下,车企加速激光雷达上车。

2. 技术迭代突破

传统机械式激光雷达体积大、成本高,而固态激光雷达(Solid-State LiDAR)通过芯片化设计,不仅体积缩小80%,单价更从数万美元降至500美元以下。禾赛科技、Luminar等企业的技术突破,让大规模量产成为可能。

3. 成本曲线陡降

根据麦肯锡研究,2020年单台激光雷达成本约为1000美元,而随着规模效应显现,2025年有望降至200美元。这种“摩尔定律”式的降本速度,正在打开乘用车市场蓝海。

三、产业链掘金:上游芯片与下游整车谁更受益?

激光雷达产业链可分为上游元器件(激光器、探测器、芯片)、中游制造下游应用三大环节。

  • 上游“卡脖子”环节利润最高:FPGA芯片、激光发射器等核心部件仍被滨松、英飞凌等海外企业垄断,但国内企业如长光华芯已实现VCSEL激光器量产,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 中游比拼量产能力:行业龙头Velodyne因量产进度落后被Innoviz反超的案例表明,“技术领先≠商业成功”。当前,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中国企业已拿到比亚迪、理想等头部车企订单。
  • 下游整车厂话语权增强:特斯拉Cybertruck悄然加装激光雷达的传闻,暗示车企可能通过自研技术掌控供应链。

四、全球激光雷达股票图谱:谁在领跑?

1. 美股明星企业

  • Luminar(LAZR):绑定沃尔沃、奔驰,技术路线以1550nm波长实现250米探测距离,但毛利率仅为-120%(2023Q1数据),盈利模式待验证。
  • Innoviz(INVZ):大众集团投资背书,主打MEMS固态方案,成本控制能力突出。

2. 中国军团崛起

  • 禾赛科技(HSAI):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占率47%(2022年数据),斩获理想、路特斯等10余家车企定点,但受价格战影响,净利润承压。
  • 速腾聚创:港股IPO在即,采用“芯片化+模块化”方案,单月交付量突破10万台。

值得关注的是,华为、大疆等跨界玩家正通过“技术降维”入局。华为96线激光雷达定价仅200美元,或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五、风险提示:技术路线博弈与产能过剩隐忧

尽管前景光明,激光雷达赛道仍存两大风险:

  1. 技术路线未收敛:FMCW(调频连续波)方案可能颠覆现有ToF(飞行时间法)主流技术,投资者需警惕技术迭代带来的颠覆风险。
  2. 产能泡沫显现:据不完全统计,全球主要厂商规划产能已超300万台/年,但2023年实际需求不足50万台。“产能竞赛”可能导致价格战加剧,侵蚀企业利润。

对于普通投资者,聚焦“技术量产进度+车企绑定深度”或是关键。 那些能通过车规级认证、进入Tier1供应商名单的企业,更有可能在行业洗牌中胜出。毕竟,在自动驾驶这场马拉松中,活下去比跑得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