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激光雷达,自动驾驶将失去眼睛。”——这句来自特斯拉竞争对手的宣言,揭开了激光雷达(LiDAR)技术背后的巨大商业价值。随着全球自动驾驶技术进入L3级量产冲刺阶段,资本市场对激光雷达股票的关注度持续升温。据Yole Développement预测,2023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0亿美元,而到2027年将实现40%的年均复合增长。这场由技术革命驱动的投资盛宴中,哪些企业正站上风口?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捕捉机遇?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信号,能实时生成高精度3D环境地图。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相比,其厘米级测距精度和强抗干扰能力,使其成为L3级以上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配置。
特斯拉曾坚持“纯视觉路线”,但近年频发的自动驾驶事故,让行业重新审视激光雷达的必要性。 奔驰、蔚来等车企已明确将激光雷达作为高端车型标配,而苹果、华为等科技巨头也在自研相关技术。这种技术路线的“大统一”,直接推高了市场对激光雷达股票的预期。
全球主要经济体已将自动驾驶纳入国家战略。中国《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2025年L2/L3级新车渗透率达50%;美国《基础设施法案》拨款数十亿美元支持自动驾驶研发。政策驱动下,车企加速激光雷达上车。
传统机械式激光雷达体积大、成本高,而固态激光雷达(Solid-State LiDAR)通过芯片化设计,不仅体积缩小80%,单价更从数万美元降至500美元以下。禾赛科技、Luminar等企业的技术突破,让大规模量产成为可能。
根据麦肯锡研究,2020年单台激光雷达成本约为1000美元,而随着规模效应显现,2025年有望降至200美元。这种“摩尔定律”式的降本速度,正在打开乘用车市场蓝海。
激光雷达产业链可分为上游元器件(激光器、探测器、芯片)、中游制造与下游应用三大环节。
值得关注的是,华为、大疆等跨界玩家正通过“技术降维”入局。华为96线激光雷达定价仅200美元,或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尽管前景光明,激光雷达赛道仍存两大风险:
对于普通投资者,聚焦“技术量产进度+车企绑定深度”或是关键。 那些能通过车规级认证、进入Tier1供应商名单的企业,更有可能在行业洗牌中胜出。毕竟,在自动驾驶这场马拉松中,活下去比跑得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