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耐沃 · 行业新闻 · 激光雷达如何成为自动驾驶的「眼睛」?揭秘核心工作原理
激光雷达如何成为自动驾驶的「眼睛」?揭秘核心工作原理
发布时间:2025-05-23 11:11:43
来源:工业
浏览数量: 1000

当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在繁忙的街道上自如穿行时,你是否好奇它如何感知周围环境?答案就藏在车顶那个不断旋转的「小盒子」里——激光雷达(LiDAR)。这项技术不仅是自动驾驶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更在机器人、测绘、安防等领域大放异彩。它究竟如何通过一束束看不见的激光构建三维世界?本文将深入拆解其工作原理,揭开这项「黑科技」的神秘面纱。

一、激光雷达的核心:用光速丈量世界

激光雷达的本质,是通过发射激光并接收反射信号来测量距离。其英文全称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光探测与测距)已揭示了核心原理:利用光的传播特性完成空间探测。与摄像头依赖环境光线不同,激光雷达主动发射激光脉冲,通过计算发射与接收的时间差(Time of Flight,TOF)精确测算目标距离。

具体流程可分为四步:

  1. 激光发射:半导体激光器发射波长在905nm或1550nm的近红外脉冲(人眼不可见)
  2. 目标反射:激光遇到障碍物后发生漫反射,部分光子返回接收端
  3. 信号接收:高灵敏度光电探测器捕捉反射光子并转化为电信号
  4. 数据处理:通过公式 距离=光速×时间差/2 计算距离值

以1550nm波长为例,其抗干扰能力更强,可穿透雨雾且对人眼更安全,已成为车载激光雷达的主流选择。

二、三维点云:从单点到立体的魔法

单一测距点只能提供距离信息,而激光雷达的扫描系统通过快速改变激光发射方向,实现空间全覆盖探测。以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为例:

  • 水平维度:电机带动发射模块360°旋转
  • 垂直维度:通过棱镜或振镜实现多线束分布(如16线、32线、128线)

每一次扫描都会生成包含数百万个空间坐标点的点云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包含XYZ三维坐标,还能通过反射强度判断材质特性。例如,金属表面的反射强度通常比树木高30%-50%,这为自动驾驶系统识别交通标志、车辆、行人提供了关键依据。

三、技术演进:从机械革命到芯片创新

激光雷达的发展史堪称一部「减负运动」:

  1. 第一代机械式:经典360°旋转结构,代表产品Velodyne HDL-64E。优势是视场角大,但体积笨重、成本高昂(早期单价超7万美元)
  2. 第二代混合固态:采用MEMS微振镜技术,将机械部件缩小至芯片级。例如InnovizOne将扫描部件压缩到指甲盖大小,成本降低80%
  3. 第三代纯固态:完全取消运动部件,代表技术有OPA(光学相控阵)和Flash(泛光成像)。2023年禾赛科技发布的FT120已实现120°×90°视场角,每秒生成256线点云

技术路线的迭代带来性能飞跃:最新固态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突破300米,角分辨率达到0.05°,功耗却降低至15W以下。

四、性能突围:穿透雨雾的「火眼金睛」

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可靠探测,是激光雷达区别于其他传感器的核心竞争力:

  • 抗干扰设计:通过编码调制技术(如FMCW调频连续波),让每个激光脉冲携带独特「身份证」,避免多雷达相互干扰
  • 动态聚焦:智能调整激光束发散角,在远距离保持高密度点云(0.1°发散角),近距离自动扩大覆盖范围
  • 多波长融合:部分高端型号同时发射不同波长激光,1550nm负责长距离探测,905nm用于短距离高精度建模

2022年速腾聚创发布的M1雷达在暴雨测试中,仍能准确识别100米外的障碍物,误报率低于0.001%,展现了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

五、落地应用:不止于自动驾驶

虽然与自动驾驶深度绑定,激光雷达的应用版图早已突破边界:

  • 智慧城市:机载激光扫描绘制城市三维模型,精度可达厘米级,用于基建监测、应急抢险
  • 考古勘探:透过茂密植被发现玛雅古城遗迹,2020年团队在危地马拉发现6万座隐藏建筑
  • 物流机器人:京东「亚洲一号」仓库中,搭载激光雷达的AGV小车实现每秒10次的动态避障
  • 生物研究:通过林冠层扫描分析生态系统,斯坦福大学团队曾用激光雷达监测红杉生长速度

据Yole预测,到2027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突破63亿美元,其中非车载应用占比将提升至35%。

六、未来战场:成本、性能、车规的三重挑战

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激光雷达仍需突破三大关卡:

  1. 成本控制:通过芯片化集成(如VCSEL激光器+SPAD探测器)推动BOM成本降至500美元以下
  2. 车规认证:满足AEC-Q102可靠性标准,工作温度范围需覆盖-40℃至+105℃
  3. 智能进化:内嵌AI算法实现边缘计算,例如法雷奥SCALA 3已能直接在雷达端完成目标分类

值得关注的是,华为在2023年推出的96线激光雷达,首次将前装价格拉入千元级,预示着行业正加速跨越量产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