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一艘货轮因偏航径直撞向武汉金银潭长江大桥桥墩。万幸的是,桥墩外侧安装的高效吸能防撞设施发挥了关键作用,将碰撞能量极大消解,这场本该酿成惨剧的事故仅仅造成了设施局部损坏。每一次类似的事故都在警示我们:桥梁防撞绝非锦上添花,而是关乎公共安全的生命防线。
桥梁,作为连接两岸、跨越天堑的交通命脉,其结构安全直接影响着超大规模人流与物流网络的稳定运行。然而,日益繁忙的水上交通、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以及偶发的船舶操控失误,都使得桥梁时刻面临着来自船舶的撞击威胁。桥梁防撞设施存在的根本意义,即是构建一道坚实的物理屏障,在事故发生时最大限度吸收冲击能量,从而保护桥梁主体结构完好无损,同时降低船舶损伤程度,守护宝贵生命与公共财产。
现代桥梁防撞系统如同智慧与力量的结合体,主要分为两大核心功能单元:
主动防撞系统: 这类系统如同敏锐的前哨,借助雷达、激光、视频监控等智能感知技术,对进入高风险区域或存在异常航向的船舶进行实时扫描与识别。一旦预判有潜在碰撞危险,预警信息会通过VHF甚高频通信、声光报警装置等渠道向船舶发出即时警报,并同步传输给航道管理部门,为应急处置争取宝贵时间窗口。
被动防撞系统: 这是构筑在桥梁主体周围最直接的物理屏障,担当着碰撞发生时的”安全气囊”。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精心设计的结构变形与材料特性,高效吸收、耗散撞击产生的巨大动能。根据保护区域与需求的不同,主要类型包括:
随着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的蓬勃发展,桥梁防撞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
技术的脚步永不停歇。无人机巡检将带来更灵活高效的设施状态监控;具备自适应变形能力的智能缓冲结构有望根据撞击强度实时调整防护策略;对极端碰撞场景(如巨轮失控、洪水裹挟大型漂浮物) 的深入研究将推动防护极限的持续突破。持续投入研发与应用,意味着每座桥梁都拥有了一道日益强大的智能能量缓冲屏障。
下一次当你途经宏伟的跨江跨海大桥时,不妨留意桥墩周围那些形态各异的设施。它们可能是坚实的混凝土墩台、柔性摇摆的复合材料护舷,或是看似普通却蕴含尖端科技的防护结构。它们静默无声,却时刻准备着在最危急的瞬间挺身而出。这些桥梁防撞系统,正是现代工程智慧凝结的坚强盾牌,是保障桥梁这一重要交通命脉在不可预测风险面前安然屹立的终极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