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耐沃 · 行业新闻 · 激光雷达股票,自动驾驶之眼背后的投资机遇
激光雷达股票,自动驾驶之眼背后的投资机遇
发布时间:2025-06-21 02:36:43
来源:工业
浏览数量: 1000

想象一下,你坐在一辆未来汽车中,它流畅地穿梭于繁忙的城市街道,精确避开每个行人、车辆与障碍物。这背后,正是激光雷达(LiDAR) 在默默工作——它如同汽车的“超级视觉”,利用激光每秒百万次扫描周围环境,构建厘米级精度的3D地图。这双“眼睛”正掀起一场感知革命,也为敏锐的投资者打开了潜力巨大的赛道。

核心驱动力:汽车智能化浪潮势不可挡 激光雷达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核心引擎,在于汽车智能化尤其是高级别自动驾驶(ADAS/AD) 的迫切需求。相较于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在测距精度、三维建模及恶劣天气适应性上具有显著优势,成为L3(有条件自动驾驶)及以上级别不可或缺的传感器:

  • 政策强力助推:中国工信部《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明确为高阶自动驾驶商业化铺路;美国、欧洲亦持续加码支持,为产业链扫除障碍。
  • 量产车密集搭载:理想L系列、蔚来ET系列、小鹏G9、飞凡R7、问界M7/M9等热门国产车型已率先将激光雷达纳入智驾系统核心配置,2023年国内乘用车前装激光雷达搭载量突破50万台大关,增速迅猛。
  • 成本下探是关键:从昂贵的机械式雷达进化到半固态(如MEMS、转镜式)甚至纯固态(OPA、Flash)路线,规模效应和技术迭代正使激光雷达价格持续下降,为大规模普及扫清障碍。禾赛科技交付的AT128芯片化方案就是显著降本的典范。

行业格局:硝烟弥漫,龙头初显 激光雷达行业正经历深刻洗牌,“量产交付能力”与“技术路线竞争力” 成为存活关键:

  • 中国势力崛起: 禾赛科技(HSAI) 凭借在机械式及半固态雷达的产品实力与领先的车载出货量,成为全球车载雷达市占率第一的领先者;速腾聚创(R2A) 凭借性价比较高的MEMS方案亦收获大量订单;图达通(Innovusion) 则依靠与蔚来的深度绑定站稳脚跟。
  • 国际玩家转型求生:曾经巨头VelodyneOuster 选择合并重组(现为 Ouster),Luminar (LAZR)Aeva (AEVA)Cepton (CPTN) 等美股上市公司持续调整策略,聚焦核心差异化技术以求突围。
  • 核心趋势:
  • 芯片化集成: 降低体积功耗,提升可靠性与量产效率是必由之路。
  • 性能与成本平衡: 满足车规(可靠性、寿命)前提下,提升关键指标(探测距离、分辨率、视场角)同时降低成本是不变的追求。
  • 软件算法融合价值日增:硬件降本接近物理极限后,配合数据感知与处理的软件能力将成为新壁垒。

风险与挑战:黎明前的黑暗 激光雷达股票投资并非坦途,需警惕现实压力:

  1. 业绩压力与亏损困局: 行业仍处扩张投入期,绝大部分公司尚未盈利。高额的研发和市场费用、激烈的价格战导致毛利率普遍承压甚至为负。投资者需审慎评估其“烧钱”速度与未来盈利平衡点的时间预期。
  2. 技术路线之争存变数: 纯固态方案(如Flash, OPA)被视为终极方向但技术成熟度尚待验证;半固态(MEMS,转镜)是目前量产主流但潜力是否已触顶?押错技术路线的公司面临淘汰风险。
  3. 车企压价与自研压力: 主机厂对核心部件成本控制极端严格,持续要求降价。部分巨头(如特斯拉坚持纯视觉,华为、Mobileye在推自有雷达方案)的自研倾向也带来长期份额压力。
  4. 市场预期与估值波动: 行业前景光明与短期业绩惨淡形成反差,易受市场情绪及宏观环境影响,股价波动性极大。

掘金策略:聚焦核心能力与确定性 在波动的市场中筛选真金,推荐锚定以下主线:

  1. 量产交付之王: 优先关注订单能见度高、已稳定批量上车、与头部车企深度绑定的公司。持续增长的交付量是穿越低谷的重要保障。禾赛、速腾在国产激光雷达份额争夺中展现的交付韧性值得思考。
  2. 技术拐点与成本控制标杆: 密切追踪在芯片化集成、自动化生产良率控制、新型架构(如VCSEL+SPAD探测器组合)应用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的企业。这些是驱动性能和成本优化的关键变量。
  3. 国产替代加速受益者: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自主可控趋势明确,本土激光雷达厂商凭借快速响应、服务优势及政策支持,有望在广阔的本土市场抢占更大蛋糕,并逐渐向外输出竞争力。
  4. 机构布局风向标: 关注长期资本(如知名产业基金、大型资管机构)对具备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持续加仓动向,印证基本面判断。

激光雷达技术赋予了汽车感知世界的立体慧眼,其发展曲线正与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进程紧密咬合。股价的波动反映着短期阵痛与对未来的巨大憧憬。对于投资者而言,穿透宏大叙事,聚焦那些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壁垒、绑定核心客户、展现出强大工程化量产能力并逐步改善财务指标的实质性玩家,才是分享这一AI时代关键基础设施成长红利的关键。这场围绕“自动驾驶之眼”的创新竞赛与资本博弈,精彩仍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