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耐沃 · 行业新闻 · 货物体积测量,物流降本增效的关键钥匙,你真的做对了吗?
货物体积测量,物流降本增效的关键钥匙,你真的做对了吗?
发布时间:2025-06-24 00:18:13
来源:工业
浏览数量: 1000

仓库爆仓、运费超标、装载率低下… 这些困扰众多企业的物流痛点,源头往往指向同一个问题:货物体积测量不精准。 当货物的长宽高数据存在偏差,引发的是一系列连锁反应——从高昂的运费成本、低效的仓储空间利用,到捉襟见肘的运输装载率。在物流成本高企的当下,精准测量货物体积(CBM) 已成为企业供应链优化不可忽视的核心环节。

为何体积测量如此至关重要?背后是三项直接影响企业损益的关键指标:

  1. 运费计算的基石: 国际海运、空运乃至越来越多的国内陆运业务遵循”体积重量”原则。当货物的体积吨(1 CBM = 167KG)大于实际重量时,运费就按体积吨计算。哪怕0.1立方米的测量误差,在批量运输或高价值货物中,都意味着巨大的额外成本。
  2. 仓储空间的生命线: 仓库是寸土寸金之地。精确的体积数据是进行高效库位规划、优化货物堆码、提升仓库容积率的根本依据。测量误差直接导致空间浪费或规划混乱,吞噬仓储利润。
  3. 运输装载率的命脉: 无论是集装箱、卡车还是飞机舱位,最大化利用装载空间是降低单位运输成本的核心。准确的体积数据是实现货物最优配载、避免“虚位以待”或“超载风险”的前提。 装载率每提升1%,带来的成本节约都相当可观。

从米尺到AI:主流货物体积测量方法盘点

  • 手工测量工具(卷尺/卡尺):

  • 适用场景: 形状极其规则(如标准立方体纸箱)、测量精度要求不高、货物量极小、预算极其有限的情况。

  • 核心痛点:效率低下、误差易发、数据难集成。 依赖人工操作,测量速度慢,面对大量货物时成为瓶颈;人眼读数易出错,尤其对于不规则凸起;测量数据手工录入系统,过程繁琐且易出错,难以对接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如WMS/TMS)。

  • 体积测量秤(DWS系统雏形):

  • 工作原理: 设备集成称重平台和简易的测量传感器(如光幕、超声波),在称重的同时快速获取粗略的长宽高数据,计算体积。

  • 价值定位:基础自动化、效率提升。 相比纯手工测量,速度大幅提升,实现了重量体积同步获取,尤其适用于电商小件包裹的快速处理环节。

  • 精度局限:面对软包、不规则形状、有突出物的货物时,测量精度显著下降,难以满足对高精度体积数据有刚性需求的场景(如精密仪器运输、高价值货物计费)。

  • 3D视觉/激光扫描体积测量设备:

  • 技术代表: 采用先进的3D视觉成像技术(如结构光、双目视觉)或高精度激光扫描技术。

  • 核心优势:高精度、高效率、强适应性、智能化。

  • 亚厘米级精度: 轻松应对各类规则及不规则形状货物,包括软包、编织袋、有突出物或异形的货物,测量结果高度可靠。

  • 毫秒级测量: 货物通过即完成测量,无缝集成到分拣线、装卸口等作业节点, 满足现代物流高速流转需求

  • 自动捕捉与计算: 无需人工干预,设备自动识别货物轮廓,精确计算最小外接体积(包括凸起部分),消除人为误差。

  • 数据无缝对接: 测量结果(长、宽、高、体积、重量、条码信息等)实时传输至WMS、TMS、计费系统等,驱动流程自动化。

技术进化:让测量更智能、更集成

现代体积测量解决方案的价值远不止于获取单一数据点,其技术演进正深刻融入大物流体系:

  1. 动态测量普及化: 从早期的静态测量台,发展到如今在高速传送带(>0.8 m/s)上实现行进间动态精准测量,真正适应自动化分拣中心和繁忙物流枢纽的作业节奏。
  2. 数据深度整合: 体积测量设备作为物理世界的“数据采集端”,与WMS(仓储管理系统)、TMS(运输管理系统)、订单系统、计费平台实时交互。体积数据成为优化库存布局、智能推荐库位、自动计算运费、智能配载车辆的关键输入。
  3. 三维建模可视化: 先进的系统不仅能输出体积数据,还能生成货物的三维点云模型或仿真影像。这为虚拟堆码、装载模拟、异常复核(如货损检测)提供了直观依据。
  4. AI驱动的优化决策: 结合历史体积数据和AI算法,系统能预测货物在特定包装或堆叠方式下的体积变化趋势,为包材选型、装箱方案提供智能建议,从源头优化体积。

实践指南:如何有效实施精准体积测量?

  • 明确需求是起点: 评估应用场景(是仓储入库、分拣复核、运费稽核还是装载规划?)、对精度和速度的硬性要求、每日处理货量、货物主要类型(规则箱体、软包、托盘件、超长超重异形件?)及预算范围。
  • 选择匹配的设备技术:
  • 高精度 & 高货量 & 不规则货物: 3D视觉/激光扫描DWS设备是首选。
  • 规则小包裹 & 中等货量 & 基础需求: 体积测量秤可作为经济之选。
  • 关注核心参数:精度(长宽高误差范围)、速度(件/小时)、量程(最大最小尺寸)、防护等级(适应仓库环境)、系统接口兼容性。
  • 重视安装位置与集成: 将设备部署在关键作业节点(如收货口、打包台旁、分拣线上),确保测量流程无缝嵌入现有作业环节,而非额外增加负担。与IT部门紧密合作,打通设备数据与业务系统的接口。
  • 培训与规范操作: 即使是自动化设备,仍需培训操作人员正确放置货物(确保完全进入测量区域)、识别设备报警信息、进行基础维护保养。建立标准的操作流程(SOP)。
  • 深度应用体积数据: 测量的价值在于应用。 主动将高精度体积数据用于:
  • 仓储端: 优化库位设计、动态调整存储策略、精细化管理仓租。
  • 运输端: 准确核算运费、优化车型/箱型选择、借助配载软件提升装载率。
  • 客户服务: 提供精确的运费预估、透明的计费依据(尤其对泡货),提升客户体验和信任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