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浓雾中,一辆自动驾驶汽车稳稳驶过十字路口,精准避开突然横穿马路的行人——这一场景背后,激光雷达如同汽车的”慧眼”,而它的”视线”扫描方式,直接决定了识别的精度、速度和可靠性。
激光雷达的核心任务是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其反射信号,通过计算时间差获取距离信息,最终构建周围环境的精确三维点云图。如何高效、有序地”指挥”这些激光束探测不同方向,正是扫描方式的技术精髓。当前主流的四种方式各有千秋:
- 旋转机械式:经典的全景探索者
- “旋转”是其灵魂所在。核心组件是一个高速旋转的发射/接收模块(包含激光器、探测器和光学部件),通常安装在车顶。旋转一周即可实现 360°的水平视场角覆盖。
- 最大优势是全景无死角,早期自动驾驶测试车常见的”顶置花盆”造型几乎都是它。垂直线数(如16线、32线、64线、128线)决定了垂直方向的分辨率和探测能力。
- 它的机械运动部件限制了可靠性,在严苛的车规环境下是挑战,成本也相对较高,体积重量较大。目前仍是Robotaxi等需要全景感知应用的主力,但乘用车前装市场逐渐被新兴技术替代。
- MEMS微振镜式:小巧灵活的革新者
- 核心在于一颗微小的”反光镜”芯片。通过微机电系统控制微振镜的微小偏转,从而改变单个或少数几个固定激光器的发射光束方向。
- 革命性在于显著减小体积、重量和功耗,运动部件微型化极大提升了系统可靠性和寿命,更容易满足车规级要求。扫描图形(如李萨如图形)可通过编程灵活设计。
- 主要的局限是视场角(FOV),尤其是水平方向通常小于120°,需要多颗雷达组合才能实现360°覆盖。振镜偏转角度和频率也限制了探测距离和分辨率上限。目前是乘用车前装市场的主力技术路线之一。
- 光学相控阵:静默的电子指挥官
- 这是最接近”黑科技”的存在。OPA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运动扫描部件。它利用了波导阵列中光波的相干特性:通过精密控制阵列中各个发射单元发射激光的相位差,利用波的干涉原理在远场合成特定指向的强光束。
- 核心优势是纯固态、扫描速度快(可达微秒级)、潜在成本低(适合大规模半导体工艺集成)。理论上可靠性极高。
- 当前最大障碍是技术难度。实现高功率、低发散角、低旁瓣、大扫描角度非常困难,制造工艺复杂,导致实际工程化产品的性能(特别是探测距离和点云质量)尚需提升,成本优势也未能完全体现。它是极具潜力的未来方向,但大规模商用还需突破。
- 闪耀式(Flash):瞬间点亮的全域捕捉者
- 如其名”闪耀”(Flash),它摒弃了扫描概念。在极短脉冲时间内(纳秒级),向整个目标视场区域一次性发射大面积、大角度扩散的激光”面阵”,然后利用高分辨率的面阵探测器(类似CCD/CMOS相机)同时接收所有方向的回波信号。
- 真正实现瞬时全局成像,无运动部件,结构相对简单,潜在可靠性高且成本可控。
- 核心挑战是能量密度:单次发射能量需要覆盖很大区域,导致有效探测距离受限;为了获得足够分辨率,需要非常高像素的面阵探测器,目前制造难度和成本都高,点云密度相对稀疏。主要用于短距补盲场景,如车辆侧后方感知。
扫描方式 |
主要优势 |
主要局限 |
典型应用场景 |
旋转机械式 |
360°全景覆盖,技术成熟 |
机械结构复杂,成本高 |
Robotaxi,早期自动驾驶测试车 |
MEMS微振镜式 |
小型化,可靠性高,成本适中 |
视场角受限 |
乘用车前装市场主力 |
光学相控阵 |
纯固态,扫描速度快 |
技术难度高,成本未达优势 |
未来技术方向 |
闪耀式 |
瞬时成像,结构简单 |
探测距离短,分辨率有限 |
短距补盲领域 |
在自动驾驶的感知系统中,没有绝对完美的扫描方式,只有更合适应用场景的技术选择。旋转机械式以视野称王,在需要360度覆盖的Robotaxi领域仍不可替代;MEMS用小型化与可靠性敲开了量产乘用车的大门;OPA技术描绘了纯电子扫描的未来愿景;而Flash则在短距探测中找到了独特定位。
随着固态化、芯片化、低成本化成为激光雷达发展的主旋律,灵活小巧的MEMS与代表未来的OPA技术正共同推动着这项感知技术走进千万量级的汽车市场。下一次当你的汽车自动避开障碍时,不妨想想,是其中哪一种”扫描智慧”在默默守护你的行程安全?